《賽道狂人》(2019) [9/10]
《賽道狂人》改編自1966年福特汽車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打敗賽車界霸主法拉利的故事,其中更聚焦在跑車設計師卡洛謝爾比和賽車手肯邁爾斯的真摯友情,以及兩人如何聯手「對抗」兩大車廠的歷程。近期賽車電影最為人知的大概就是朗霍華的《決戰終點線》,一樣由兩名在賽車場上視死如歸的賽車手譜出一段鐵漢柔情的故事,這兩部電影都同樣精彩,也都獲得非常高的正面評價,只是不同於《決戰終點線》亦敵亦友的關係,《賽道狂人》的兄弟情誼成分更高,同時在男子漢硬派風格的敘事框架下,說了一個不只有男生才會有所共鳴、女生也可能感動落淚的故事。
英文片名《Ford v. Ferrari》從兩間公司(兩位老闆)的名字為出發點,同時也為電影定下了「對決」的基調。恩佐法拉利除了用假消息哄抬合作價碼,在和福特的合作破局後還大肆辱罵福特的團隊,讓亨利福特二世氣得砸錢組成專業團隊,誓言讓福特的車重返賽車界榮耀(福特的創辦人亨利福特就是名賽車手)。一個是粗俗霸道的義大利佬,一個是財大氣粗的美國大亨,兩人在電影一開始都給人不好的印象,而這場「人品」對決在最後的利曼耐力賽見分曉。亨利福特二世在比賽中段就帶著老婆搭直升機去吃大餐,直到比賽快結束才回來「撿尾刀」,最後更同意了一個荒謬且極不尊重運動家的決定,他雖然贏了這場比賽,但在觀眾眼前已經是個失敗的企業家。相對於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與車隊生死與共,比賽過程中更因為賽況緊張而慷慨激昂,在知道失敗時的黯然退場映照出他的運動家精神,以及在最後福特車隊通過終點線時的摸帽致意更表達了他的紳士風度,而他致意的對象是謝爾比而不是福特亨利二世,更顯現出慧眼識英雄的企業家天分。雖然這兩位的對決在以福特為視角的劇本看起來像是龜兔賽跑的故事,但其實這場比賽驕傲又討人厭的是那隻自以為跑得快的烏龜。
而另一場對決則發生在福特內部,是兩位賽車好手與企業高層的角力戰。雖然邁爾斯和謝爾比早就知道這次的合作肯定會綁手綁腳,但他們都有相同的理由接下這工作:重回戰場,重拾夢想。一個因為心臟疾病而無法再參賽,另一個則是因為個性偏執難以被車隊找上,兩人都可以藉由和福特合作重返賽車場,難得的機會當然必須掌握。只是磨難遠超過他們的想像,要面對各種公關陪笑、挑戰利己的公司高層,最慘的是還有一個昏君管理者,這一路累積的怒氣看似會在最後的不合理安排爆發,但邁爾斯的自我成長卻撲滅了火苗,看似是值得讚許的喜悅(妻子的認同),但卻又有幾分無奈感傷(兒子的打抱不平)。謝爾比在發表會上的演說中提到,這世界上有一部份的人很幸運的找到他們可以奮不顧身投入的興趣,但更多的人則是無法去做熱愛的事而抑鬱著,這段明顯是在形容他們兩個人,但巧妙地轉換成讚揚福特的公關說稿,也是個不得不低頭的委屈求全。當他們發現車子的引擎再強,但其他零件也無法配合的時候,就像兩人被放在綁手綁腳的環境,很難一展長才的狀況一樣,好險他們對於賽車的專業夠執著,想盡辦法踩著那條底線,就像踩著油門一樣不能隨意鬆開,直到突破那7000轉速,才讓我們看到如此精彩的車賽(和電影)。
"你不可能每一圈都完美。" " 但我會試試看。"
原本以為《賽道狂人》是不需要電影院硬體、等下檔後在家看就好的劇情片,但在電影院看完之後覺得好險沒有這樣做!電影裡多場賽車比賽都需要遼闊的銀幕才能用身歷其境的感覺,賽車手的視角拍攝讓你可以感受到什麼是時速200公里的狂飆;轟隆隆的引擎聲經過處理之後不再是路邊飆車族的刺耳噪音,而是點燃熱血的環境音,這必須要有劇院的音響才能沉浸其中。雖然片長兩個半小時之久,但整部片都是「對決」的交鋒,後半段更是兩場緊接而來、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比賽,整部電影還真的找不到可以刪減的地方。這部電影就像父子的那段對話,你覺得它無法每一圈的跑得很完美,但它不只盡力做到,還做得盡善盡美,《賽道狂人》值得在今年獎季拿下幾個獎座。我想幾年之後這部片應該會成為商學院的影音教材吧,幾乎大公司看得到的管理問題都出現在片中,也有員工身為小螺絲釘的無奈,這應該是百年不變的企業生態,而如何在其中自處,我想《賽道狂人》或許可以給你一個答案。
|